Category: 友谊纽带

  • 2019年9月19日: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第三部)

    2019年9月19日: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第三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另外,大家知道今年 10月份罗马尼亚与中国庆祝建交 70周年。罗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编辑部也庆贺成立 20周年,我们是 1999年10月1日成立的。



    从9月6日起,我们给听众朋友们准备题为《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系列节目,内容涉及到 1949年前的情况,共包括十部。希望听友们会感兴趣!



    诸如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以及意大利各国的欧洲大国对东方的已经被发现或不认识的国家的兴趣越来越大,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以及宗教的角度上都是。


    可是罗马尼亚公国(即在统一之前的蒙泰尼牙、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的情况不同,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是间接的,也是偶然的。例如,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家被纳入了描写所谓的“鞑靼尔帝国,或俄罗斯的地理书中。其实,这些书里经常会出现混淆。譬如将鞑靼尔国家与中国混淆(这是因为之前非汉族朝代对中国的控制);或是将鞑靼尔人与中国的满族混淆,这似乎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相似。



    在罗马尼亚公国首次提到中国的是编年史家戈利郭列·武雷杰(Grigore Ureche,1590-1647)。他在介绍罗马尼亚公国的地理位置时将所谓的“鞑靼尔国作为地标,并且说在这个国家以东是“叫做Hinneai的大国 。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罗马尼亚历史家使用的信息实际上属于 13世纪,就是鞑靼尔人不仅仅统治亚洲的一部分,而且控制中东欧的部分领土的时代。罗马尼亚人所称的“鞑靼尔人是对当时的诸多游牧蒙古民族的名称。引起了欧洲人恐惧的鞑靼尔人还先后在中国建立了两个朝代:金朝(女真,1115-1234)和元朝(1279-1368)。



    被用来代表中国的别种名称还包括:“ŢARA SINARILOR(SINA人的国家,这个名字来自罗马帝国时代)、“SIRECA(“丝绸之国,也是个拉丁名字)、“CATAIIA 或“CATAIO (这个名字可能来自马可波罗所称的 CATHAY)以及“HINA(可能是按照德语名字)。此外,另外一个罗马尼亚编年史家,杨·讷库尔且(Ion Neculce)在他编写的史书里使用了具有斯拉夫起源的名称:“CHITAI。



    在17-18世纪时,关于中国的信息不多。实际上,在中世纪时代罗马尼亚公国对中国的兴趣几乎没有,可能是在尼古拉·米列斯库(Nicolae Milescu,1636-1708)回国了以后,或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此外,这些消息主要包括非习常的、异国情调的因素。


    (摘自:拉杜·多瓦德尔 -《罗报刊反应对东方的了解》(1840-1940),第四章 ,“罗马尼亚人主观与客观遇上中国的一瞥。)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9月12日: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第二部)

    2019年9月12日: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第二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另外,大家知道,今年 10月份罗马尼亚与中国庆祝建交 70周年。罗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编辑部也庆贺成立 20周年,我们是 1999年10月1日成立的。



    从9月6日起,我们给听众朋友们准备题为《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系列节目,内容涉及到 1949年前的情况,共包括十部。希望听友们会感兴趣!



    欧洲是否可以被看成一个“亚洲的半岛呢?亚洲是否成了欧洲人的探索跟扩展目的地呢?


    可能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这就是因为,一方面亚洲可以被看成人类的摇篮,另一方面也是充满着进取精神的欧洲科学技术、文明的发源地。



    那么,“西方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呢?应该是整个欧洲,但主要代表着基于拉丁(天主教)文化的西欧。最初,到达中国的商人、外交人士以及传教人士来自继承着拉丁文化的一些国家。


    但是西方更广泛的含义也可以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基督教国家等等。这样看来,如果考虑到近两个世纪的话,俄罗斯也属于西方,尽管她基本上是个东正教国家,其大部分土地也属于亚洲。俄罗斯也具有欧洲扩张主义国家的特征(特别是从17世纪下半叶以来)。



    然后,以同样的前提来判断的话,位于太平洋东边的美国实际上也属于“西方,主要是从 19世纪中期以来。



    可见,“西方这个概念涉及到一种主观的、象征性的地理位置,并不属于具体的地理位置。但无论如何,西方意味着“差异性。遗憾的是,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人的到来与殖民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人民、文化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她的名称。


    对中国人而言,这件事情并不陌生:她历代也以正在统治国家的朝代来命名她。比如说秦、汉、唐、明、清。那么,西方人早就开始按照统一国家的第一个朝代命名了中国。因此,“Qin变成了“Cina(在意大利)、“China(德国人把她说成 “Kina,罗马尼亚人也是)、“Kitai(在俄罗斯)等。 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使用的名称是“Cathay。那么,罗马尼亚学者也多少吸收了这些名称。



    (摘自:拉杜·多瓦德尔 -《罗报刊反应对东方的了解》(1840-1940),第四章 ,“罗马尼亚人主观与客观遇上中国的一瞥。)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9月6日: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第一部)

    2019年9月6日: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第一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另外,大家知道今年 10月份罗马尼亚与中国庆祝建交 70周年。罗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编辑部也庆贺成立 20周年,我们是 1999年10月1日成立的。



    从今天起,我们给听众朋友们准备题为《罗中关系,历史一瞥》系列节目,内容涉及到 1949年前的情况,共包括十部。希望听友们会感兴趣!



    罗马尼亚与中国第一次相遇并不早。从广阔的视角上看,我们要从罗马帝国时代讲起:东方跟地中海世界早于罗马帝国晚期相遇。实际上,那个时候两个世界的相遇是偶尔的,主要涉及到贸易关系。


    可是, 罗马帝国时代的直接或间接贸易作为西方跟东方相遇的整个历史的基础和起源。


    由于西欧和东方之间的巨大距离,两个文化区域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第三地区或国家发生的。这些国家或文化区域的特性就是进取精神。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特性是,这些国家不仅与西方是兼容的,而且同中国也是如此的。我们谈的国家有哪些呢?


    按时间顺序排列它们包括:拜占庭、波斯、阿拉伯、蒙古以及奥斯曼土耳其。除了拜占庭之外,这些国家的文化属于穆斯林世界。它们很早地、十分经常地与基督教的西方,同时跟中国接触。毫无疑问,对地中海文化跟中亚文化而言,《丝绸之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东方跟西方的最早的直接联系是在亚历山大马其顿时代实现的。当时,他统治的帝国面积十分大:帝国境内不仅包括希腊,同时也包括印度,因此两个地区进行交流十分容易。众所周知,马其顿帝国与东方有贸易关系。



    那么,从第七世纪起,穆斯林世界开始吞并东地中海地区(包括圣地,即今日的耶路撒冷)、北非以及伊比利亚半岛。这实际上意味着再次使得欧洲和亚洲沟通。在第十一跟第十三世纪时,西方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西方的动机涉及到经济、军事以及宗教因素。可以说,通过这些,西方为未来对东方探索和扩展做好了准备。



    那么,三百年前,俄国也让东方和西方文化联系起来。由于地理位置,俄国使用了几百年前蒙古使用过的路径。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上看,可以说人文主义跟文艺复兴时期的想法使得西方人渴望探索,或是在海上,或是在陆地。这就是所称的《大地里发现》时代。可是西方人对探索和认识的渴望并不新鲜:要归功于古希腊人。有两个科学理论为西方人的环游世界梦想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一个是在意大利南部出现的地球之球形理论,第二个是有关行星海洋存在的理论。



    那么,在十五世纪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成了海上旅行的先驱。由于1494年签署的协议规定,西班牙人不允许往东旅行,结果他们穿过大西洋触达了美洲海岸线。可是不久后葡萄牙人,还有别的西方国家的人达到了东方。


    我们还要补充说,之前欧洲人吸收了、发展了并成功地利用了来自别的国家的发明,比如说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欧洲人也发明了一系列航海行业所需的因素。


    (摘自:拉杜·多瓦德尔 -《罗报刊反应对东方的了解》(1840-1940),第四章 ,“罗马尼亚人主观与客观遇上中国的一瞥。)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8月30日:安德雷·德尔勒乌(2),求学生涯

    2019年8月30日:安德雷·德尔勒乌(2),求学生涯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我们每个星期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友谊纽带》专题节目的内容依然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播送对安德蕾·德尔勒乌先生的访谈。


    在上期节目里他说,他同意并认为宗教是一个国家最早的文化基础。具体来说,他特别对中国信仰感兴趣,但却不是我们所统称的《三教》。反而是比儒教和道教更早的宗教因素。他说:


    “因此我开始对中国宗教感兴趣。当然,关于中国宗教可以说很多。安德蕾·德尔勒乌还说,中国有三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不都渊源于中国古代。就是说,佛教来自印度,所以他不觉得它与儒教和道教是属于同一个领域、统一个时代。当然,中国佛教本身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因为佛教早在公元第 2、3世纪开始进入中国的。



    安德蕾·德尔勒乌还认为,“道教和“儒教也可以是西方人使用的名称,是西方人给一个更早的、更复杂的传统思想的名称。换句话说,“道这个概念比老子和孔子还要早。此外,《五经》早于孔子的时代。遗憾的是,罗马尼亚人还没有把这些书翻译成罗马尼亚文。罗马尼亚汉学家巍山老师已经把《论语》翻译成罗马尼亚文。道家思想的部分经书也有罗马尼亚版本,如《道德经》跟《庄子》,但罗马尼亚汉学界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实际上,中国文化 十分悠久、它的经典书籍十分多。



    安德蕾·德尔勒乌说,他是选择了宗教立场,来完成别人没作过的工作,因此希望在这领域作出一点儿的贡献。他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跨文化对话,共有 700页的论文实际上是个涉及到西方与中国历代的相遇跟对话。中国是世界上历来把领土、文化和语言保存到现在的唯一的国家。中国考古学家不断的发现有关最早时代的遗迹,就是关于夏、商、周时代的证据。



    但安德蕾·德尔勒乌不只是对历史和考古学感兴趣的,更具体来说,他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他认为中国能够从5千多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五帝时代的道德价值观,譬如利民、听从天命等原则。



    另一个使得德尔勒乌先生感兴趣的一点是中国的五帝对一个被称“上帝的神的崇拜。后来,就是在商代的时候,这个叫做“上帝 的神被“天 取代了。不过,安德蕾·德尔勒乌认为这个“天在周朝继续有着夏代时“上帝“的特点:他会奖励、惩罚、保佑民众。德尔勒乌先生还认为,古代国王进行的“冬至敬礼是个有一神教因素的礼仪。此外,安德蕾·德尔勒乌还认为诸如天下、天命等中国思想里的传统概念不只属于哲学或历史,反而是目前仍然有着生命的概念。



    我们采访安德蕾·德尔勒乌的时候还发现了更多十分独特的想法。譬如,中国正在实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个务实的、具有战略性的计划,同时还具有一个神话性的组成部分。



    我们感谢安德蕾·德尔勒乌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在未来节目时间里再来参加我们广的节目。最后,他向中国听众表示,“我热爱中国,我在中国的时候遇到过很好的人,我有中国朋友。这些人非常诚实,也非常的热心。我在中国的时候感到很舒服,中国人对我非常好客。中国人十分特别,也是非常认真的朋友。他们非常看重友谊,随时都可以依靠他们的支持。我要向中国朋友们表示问候,还要说:我非常想念中国。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每周日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8月23日:安德雷·德尔勒乌 Andrei Dîrlău(第一部:与中国的相遇)

    2019年8月23日:安德雷·德尔勒乌 Andrei Dîrlău(第一部:与中国的相遇)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我们从9月7日起,每个星期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友谊纽带》专题节目的内容依然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和下期节目时间里我们将介绍一位热爱中国古文化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安德雷·德尔勒乌的故事。下面请收听第一部,是关于他与中国的相遇:



    “中国是个文化悠久的国家,毫无疑问的是个大文化的国家,但罗马尼亚继续不了解她。罗马尼亚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比如说印度或其他亚洲国家才有了解,这是因为有些罗马尼亚诗人,象埃米内斯库,还有一些科学家,象米尔·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都特别热爱印度。因此罗马尼亚更好的了解印度,与中国相比。我认为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曾缺乏知识。太遗憾。当然有部分的了解,但我觉得不够。



    不过,安德雷·德尔勒乌解释说,所以对中国有这个遥远的感觉,就是这个特别吸引他的。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那时侯是首次与中国文化相遇了,具体来说是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他在80年代当布加勒斯特大学外语系的学生;虽然他的专业是英文和西班牙文,他还参加过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譬如韦克斯勒(Bernard Wechsler) 老师的课。德尔勒乌先生回忆跟这位老师在一起的时光,说他是个“伟大的教授、伟大的汉学家。德尔勒乌先生并不声称自己是一个汉学家,但对中国文学、思想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他的另外一位老师是巍山(Florentina Vişan)老师。那么,从那时侯以来,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存在着。



    1990年后,安德雷·德尔勒乌有机会到中国去旅游,结果在中国呆了 3年多,主要是在北京教英语。先是在新华社给那里的记者进行了培训,包括对话、英语语法、西方文化等课。此后他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打工,作了修改工作,并且在某一所大学教了书。



    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以后,他决定在中国旅游,结果旅游了一年。安德雷·德尔勒乌到过少林寺、四川省、道教境地武当山等等。他还从四川经过九寨沟到了西藏,在拉萨呆了一段时间。然后从西藏南部到了云南省,看了这个省里的旅游景点大理和丽江。从昆明到了桂林,然后在珠江坐船游到了广州。在那里过了一阵子后就去了香港和澳门。后来从广州回到了北京。在中国呆了共3年多后决定回国,结果从北京坐火车到了乌鲁木齐,最后从新疆西部出境到哈萨克斯坦。然后在陆地回到了罗马尼亚,这是在1995年。



    在中国工作和旅游那么长的时间后,德尔勒乌先生决定继续在国内求学,所以开始上神学学院。为什么选择了神学呢?他希望更深刻的了解宗教现象和人对神的追求,因此他选的专业是世界宗教历史。德尔勒乌先生坦白说,他希望跟随罗马尼亚伟大的宗教学教授伊利亚德的脚步。伊利亚德曾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并获得了国际认可。可是,这位科学家也没有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宗教信仰,因为他原本是个印度学专家。德尔勒乌先生后来决定以中国宗教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主题。他是这样解释这个选择的:为能够了解某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了解她的信仰。


    他还说,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个立场,但伊利亚德坚信这个原则。德尔勒乌先生同意并认为宗教是一个国家最早的文化基础。具体来说,他特别对中国信仰感兴趣,但却不是我们所统称的中国《三教》。反而是比儒教和道教更早出现的宗教因素。



    各位听众朋友们,请大家在下期节目里收听德尔勒乌先生的讲述,同时希望大家每周日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8月16日:布库尔老师(Romulus Bucur)与中国文学的缘分(第二部)

    2019年8月16日:布库尔老师(Romulus Bucur)与中国文学的缘分(第二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介绍一位热爱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就是布库尔老师的故事。下面请大家收听节目的第二部,本期节目是关于他与中国的第二次相遇:



    在1980年代时,布库尔老师还自己试着学习汉语。他订购了在中国出版的课本;可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汉语老师,他怕自学的时候会错误的学发音。过了很多年以后,就是在布拉索夫的孔子学院成立后,他还偶尔参加了在那里安排的汉语课程。



    我们上次介绍的不过是布库尔老师的文人生涯。可是他也是个喜欢在中国漫游的人,他是个非常活跃的人。他是2016年第一次去中国的,是跟着布拉索夫的师生代表团一起去沈阳的,然后去了北京。他觉得因为有这个机会而非常运气。布库尔老师说,先参观沈阳的故宫对参观北京的故宫来说当了一个很好的准备:一到北京的故宫后,他已经了解一切,只不过是规模大得多。布库尔老师在那次访问中国的期间还希望能够参观长城。遗憾的是,那天下雨下得很厉害,无法爬上参观。结果,那天变成了参观山下的纪念品商店的一天。



    布库尔老师 2018秋季还去了中国一次,但这次很短:只有一个星期。但这次是工作访问,就是为了帮助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罗马尼亚语的老师,也就是他的同事米库女士。他给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们带去了一批赠书。借此机会,布库尔老师还给那里的罗文专业的学生们发表了演讲。



    布库尔老师说,他非常喜欢这些学生,他们十分认真、十分可爱。学习罗马尼亚语和罗马尼亚文化的学生有20名左右,西安外国语大学是去年开始安排罗语专业的。



    他还特别对旅游日记这种文学体裁感兴趣。1980年代时,布库尔老师开始收集、阅读并分析罗马尼亚人(主要是作家和记者)在访问中国后发表的旅游日记。他当时以为,他永远不会有去中国旅游的机会。



    布库尔老师是个文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为广泛:他很久以来练太极拳和气功。



    目前,布库尔老师在布拉索夫的《特兰西瓦尼亚》大学教若干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其中的一个就是关于刚才提到的旅游日记历史,是2016年开始安排这个课程。布库尔老师还说,希望能够到今年年底前发表一本书。



    布库尔老师对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期待呢?


    他说:“第一个希望是刚才提到的:就是完成那本关于罗马尼亚人的华游日记的历史书。然后还有一个计划,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开始并完成它,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罗译本历史。我已经读完了一部分,还准备了要读的书本,已经定了日程。暂时只有这么多。可能还要研究罗-中之间的文化交流。目前计划写一篇相关的科学报告。别的呢?我在等不及再次去中国一次。



    布库尔老师希望访问那些地方呢?首先是去年看到的西安,然后是北京,也有可能去南京、内蒙古。



    在访谈结束前,布库尔老师还表示,希望能够再次见到中国,并且向西安的中国学生们表示:“我非常喜欢他们,我等不及与他们在罗马尼亚见面的时刻,因为他们会去布拉索夫学习罗马尼亚语。



    各位听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8月9日:罗母卢斯·布库尔教授(Romulus Bucur)与中国文学的缘分(第一部)

    2019年8月9日:罗母卢斯·布库尔教授(Romulus Bucur)与中国文学的缘分(第一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您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每周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该栏目的内容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和下期节目时间里我们将介绍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罗马尼亚的大学老师,他也就是我国有名的诗人和评论家罗母卢斯·布库尔。下面请大家收听第一部,这期节目是关于他与中国文学的初步相遇。



    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哪里的呢?让我们听一听:


    “在我家里。就是,我在家里的书架里找到了一本父母亲买到的诗书,叫做《中国古诗集》,是由《大众图书室》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实际上)是通过一个第三语言翻译成罗文的,好像是从俄文吧。我现在还想起来了一些诗人的名字。我记得的唯一的诗篇(但实际上对它的印象十分深刻)就是一首不在那本诗集里,只是在前言里被援引的,是高适的一首,为唐朝的《边塞四诗人》之一,诗篇叫做《别韦参军》。



    布库尔老师还说,那个时候,就是在罗马尼亚北部城市阿拉德(他的家乡)上高二或高三的时候。那时,蒲松龄的第一个罗文版本在罗马尼亚的图书市场出现了。这对他来说是一见钟情。布库尔老师认为,蒲松龄是世界上历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当时,布库尔老师还考虑到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外语系的汉语专业报名,参加考试。可是,在1970和1980年代时,外语系的汉语专业并不是每年都会安排学班。实际上,在他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布加勒斯特大学外语系是有中文专业班。不过,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考上了大学后不能接着开学,反而得当兵 9个月,然后来年才能上第一年级。对于布库尔老师而言,这个情况意味着他虽然考上汉语专业,可是由于必须当兵近一年,第二年只能参加阿拉伯语专业的课程。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情况……



    结果,他最终选择了罗文专业,但并没有忘记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可是,他在当兵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情况:部队发生了一场流感(这是在1976年冬季),因此士兵们被隔离,就是军官决定不让他们参加军事活动。在理论上,虽然士兵们不能参加室外培训,他们必须在宿舍里阅读军事法规和官方报纸。实际上,他在军营的图书室里发现了《西游记》和《枕头记》两本书。从那时候起,布库尔老师开始更兴奋的搜集任何与中国文学有关联的书。他坦白说,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书。因为那些年,布库尔老师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太感兴趣。他最近几年来才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这应该归功于罗马尼亚汉学家最近翻译的一系列中国著名作家的小说,比说如姜戎的《狼图腾》。他说,这本小说跟莫言的小说同样赢得诺贝尔奖。



    在布库尔老师上大学的时候,他还发现了老子。在上大二时,他参加了哲学历史课程。老师让学生们阅读人类的哲学经典书。布库尔老师选择了老子《道德经》和印度的《薄伽梵谭》。他十分兴奋的阅读了这两本书。之后还经常重读它们。他的这个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各位听众,请大家在下期节目里收听布库尔老师的故事的第二部。


    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7月5日:李美伊(第一部)

    2019年7月5日:李美伊(第一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我们每个星期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它的内容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友谊纽带》还介绍过热爱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可是这个栏目也是关于决定在罗马尼亚生活的中国人:来自四川成都的李美伊女士也是这样的人。下面请大家收听她的故事,今天播送第一部。

    大家好!我叫李美伊,我来自美丽的四川成都。目前我在布加勒斯特生活,在这边一家美国公司作客户经理。很高兴认识大家!




    问:请问,你来罗马尼亚是……为了做什么?




    我之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罗马尼亚游人,然后我们从朋友发展成恋人,然后到现在发展成了夫妻。所以,这个是我来罗马尼亚的原因,因为我的老公是罗马尼亚人(笑)。




    问:有没有生孩子?




    没有,没有,我们刚刚结婚第三年,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打算生小孩儿。未来会有计划(笑)!




    问:那,你来罗马尼亚之前对罗马尼亚有什么样的印象?




    来罗马尼亚之前我外爷,就是外公,他经常给我讲,197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很流行看罗马尼亚的老电影。比如说,像《多瑙河之波》,还有《斯特凡大公》,斯特凡大公这边叫做
    Ștefan cel Mare,我应该翻译是没问题的吧(笑)。对,他们很喜欢看罗马尼亚的电影。这个是我对罗马尼亚的第一印象。


    然后呢,长大之后呢,作为了朋友,都喜欢看吸血鬼的电影,然后大家都很喜欢去查吸血鬼的历史是什么。然后查了,啊
    !这跟罗马尼亚有关。所以,这个是我来罗马尼亚之前对罗马尼亚的两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电影和吸血鬼(笑)!


    问:那么,你的专业是什么?


    我之前在北京和香港都有念过学,我在北京念的是商务英语和经济学。然后再香港念的是社会学,所以我的专业比较的大(笑)。




    问:你现在在这儿做什么工作?




    这边因为在布加勒斯特对于中国的、中国人的那种公司的职位其实不多,我一般的话他们都是要求对接中国客户,所以这边是作的客户经理,就是会对接我们中国客户,然后对我们的代理商进行一些销售和服务的提供。




    问:业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业余时间哪….


    问:……在布加勒斯特,或者在罗马尼亚……




    业余时间我们很喜欢去作一些艺术方面的……怎么讲……艺术方面的活动。因为我的老公他以前是学电影的,所以他很多朋友也是在这边从事电影方面的活动、摄影方面的一些相关的活动,所以有时候被邀请去听一些演唱会啊,或者是吉他演奏会,或者是展览,还有比如说一些Theatre play,就是戏剧表演。这个是我觉得很感兴趣,也是罗马尼亚做得非常好的一些文化项目,特别是戏剧。非常非常的好!




    问:有没有看到那些地方,有没有看到比如说那些旅游景点……


    啊!罗马尼亚的旅游景点去过……我想一想……我去过,当然康斯坦察,然后去过西边的锡比乌,还有布拉索夫。然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锡吉什瓦拉,我觉得锡吉什瓦拉是一个非常非常美丽的中世纪小城。我很推荐有机会来罗马尼亚旅游的听众朋友们去到锡吉什瓦拉,去参观。他们在夏天有一个中世纪的节目,或者是一个节日。然后,我还没有去过,但是我打算今年夏天想再去一趟锡吉什瓦拉,因为那边非常有趣(笑)。




    问:有没有学好罗语?或者,正在学习罗语呢?




    我正在学习罗语!但是我因为平时上班比较的忙,然后可能我没有投入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希望后面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罗马尼亚语的学习当中。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语言。我听说是跟拉丁语最接近的一门语系,所以我很想把它学好,未来。




    问:在罗马尼亚生活有没有遇到任何障碍?




    当然有,因为作为一个年轻人(笑)在罗马尼亚是,没有像国内比如说有什么 KTV啊这些项目,所以年轻人缺少了一些国内的娱乐项目。但是在这边语其它的娱乐项目可以选择,就刚我提到的一些演唱会啊、戏剧表演哪,你也可以去选择。






    在今天的节目结束前,还邀请大家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与我们联系互动。除了《脸书》之外,我还在《微信》上的个人账户里开了一个罗国际台华语群,希望更多的朋友们加入。请扫描在我台网站登出的 QR码。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6月28日: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第三部)

    2019年6月28日: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第三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将继续介绍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她最近分别在北京跟合肥展出了自己的艺术品。下面请大家收听访谈内容,今天播送第三部,也就是最后一部。



    卡门在准备去中国之前以为,她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因为她之前没有飞过那么长的时间。可是一上飞机就感觉飞行时间过得很快!然后,旅途还没有结束之前,从上面看到中国土地就感到兴奋,觉得它的颜色比别的国家的土地十分不一样。对作为视觉艺术家的她来说,这些细节都很重要。卡门看到的是一种深绿,与绿松石的颜色比较接近。她一看就不知道:是草木的颜色,还是人为的东西呢?有一个坐在旁边的乘客告诉她,这是作物保护网。这让卡门感到惊奇,因为大概50% 的土地都是这个模样,在罗马尼亚很少有机会看到这类的情况。然后卡门觉得,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民特别珍惜自己的每一块儿农地。



    我们问卡门与中国人的第一次相遇如何时,她回答说:来参观展览会的观众非常热情,有的跟她合了影,甚至拥抱了她。卡门还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给每一个观众送了自己做的一张素描(有 明信片的大小)。观众也非常兴奋。



    卡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呢?想不想再去中国呢?


    卡门说,她打算准备一个规模更大的、艺术观念更具复杂性的艺术项目。


    具体而言,在合肥的非传统的艺术空间里(就是一家制造电动车的工厂)的展览会结束了以后,卡门又有一个新鲜的启发:就是未来将开始对电动车设计的行业进行一段深入的研究,然后把自己的服装设计领域的经验与这项研究的结果联合起来。卡门坦白说,她的艺术的重点在于观念中,不在于实用里。换句话说,把服装这个具体的东西改成了一种隐喻。之所以,卡门绝对要回到中国,特别是回到合肥市的那家电动车工厂。卡门强调,任何与未来技术、机器人、发明等这类的东西特别吸引着她。她已经向中国方面传到了想法跟计划,希望这个艺术项目会实现。



    卡门还借访谈的机会向罗马尼亚驻北京文化中心的 Antonina Ciuceanu 女士(文化参事)与Constantin Lupeanu 先生(文化中心主席)为了成功地组织展览会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在访谈结束前,罗马尼亚艺术家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还向中国的听众、观众和同行表示,她非常欣赏的就是中国人在所做的一切


    事儿上会考虑到人。她还向中国的展览会主办者因为他们提供的十分周到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果听众朋友们对卡门的艺术感兴趣的话,请浏览她的网页:


    www.carmenemanuelapopa.com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每周日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6月21日: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第二部)

    2019年6月21日: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第二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将介绍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她最近分别在北京跟合肥展出了自己的艺术品,今天播送第二部。



    那么,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请大家听卡门介绍在中国展出的详细情况。他说:



    “是这样的情况:这次,在教科文组织《ALUMNUS CLUB》跟驻华罗马尼亚文化中心的合作下,把《FUTURE FOLK》系列带到中国了。这些机构的代表希望卡门也展出一个类似中国传统服装的艺术品。于是卡门把这个建议看成是另一个新的艺术挑战。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即从 2018年9月到2019年4月的期间,就是一直到准备去中国的时候,来准备艺术展。



    结果,卡门一共创作了12个艺术品,并不是仅具代表性的一个!这样《中国遇上罗马尼亚》系列艺术品就出现了。卡门说,她保持了罗马尼亚传统服装的部分因素,然后干脆把它们与中国传统服装的特征混合起来。



    卡门解释说,这些可能听起来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可是观众一看到结果就会觉得十分壮观!这种艺术观点也可以被看成是更新。



    除了在北京的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展出之外,卡门还在中国的另一个地点安排了一次艺术展。是什么地方呢?观众是谁呢?


    卡门说,在北京的时候来参观的人十分多,她却没有想到过。媒体也对此十分感兴趣。观众很好奇、非常兴奋。



    第二个展出地点在安徽省的合肥市,可是在这里是在一个非传统的艺术空间里安排的。这个空间叫做《NEO COMPANY》,是一家制造电动车的工厂。这对于卡门来说是个美妙的惊喜。空间面积共有 1000平方米,主办者还专门给卡门的艺术展准备了一张较大的广告横幅。该公司的公关部也就卡门的艺术活动进行了宣传。来观赏的人也不少,其中也包括本地的艺术家、艺术领域的师生,还有在那里定居的罗马尼亚人。



    以上介绍的是卡门这位罗马尼亚的女艺术家第一次在中国展出的故事,艺术展的名字叫做《中国遇上罗马尼亚》。可是,这实际上是卡门与中国的首次相遇。是什么样的经历呢?卡门说,这是第一次,也希望不是最后一次,尽管两国之间的距离太大。卡门坦白说,她从来没有去过那样遥远的国家。她还特别担心的一点就是:会不会适应对她而言为一个全然不同的文化呢?比如说食品……


    可是卡门与中国的首次相遇实际上是个美好的惊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您刚才收听的是关于罗马尼亚艺术家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在北京跟合肥展出的情况,今天播送了第二部,请大家下周五收听第三部。




    如果听众朋友们对卡门的艺术感兴趣的话,请浏览她的网页:


    www.carmenemanuelapopa.com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每周日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6月14日: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第一部)

    2019年6月14日: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第一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我们是从去年9月起每个星期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实际上,我们播送这个节目已经很久了。《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


    我们还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将介绍卡门-叶玛努叶拉·波帕(Carmen Emanuela Popa)的艺术。她最近分别在北京跟合肥展出了自己的艺术品。下面邀请大家收听访谈内容;今天播送第一部。




    “大家好,感谢您邀请我。我感到荣幸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给我机会介绍在驻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里组织的展览会。卡门给我们介绍她的艺术生涯时说,时间已经很久了,还有很多的细节。卡门坦白说,她早在 3-4岁的时候就开始对艺术感兴趣(笑),从那时起就持续了到现在,也将继续下去。其实,这个时段不算长,从一生的角度上……卡门从小靠个人得到的各种启示做了艺术。是什么样的启示呢?她把日常生活里的最平凡的事情透过视觉艺术的手段改造起来,让它们得到复杂性。凭什么呢?这就是按照某一个艺术对象给她传达的感情跟感觉。



    我们问卡门在中国参加了什么样的艺术活动时,她回答说:


    该活动是在北京安排的,就是在驻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的展览会里面。卡门特别强调的是,她也非常喜欢建筑艺术。有意思的是,罗马尼亚文化中心所在地在卡门所欣赏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北京的《银河SOHO》商城里。卡门的展览会是在教科文组织 《ALUMNUS CLUB》协会的支持下举行的。主题是以前卫的艺术方式把罗马尼亚的民间传统服装之美表达出来。卡门说,这类的艺术观点却没有破坏传统的形式跟表达,反而是把传统模式“震动了一下,结果给传统服装带来了更新并给它添加了美丽。被更新的因素有哪些呢?



    卡门说,她非常喜欢乡村生活,在小的时候是在祖父祖母家度过假期的(就是在罗马尼亚中部的巴克乌县)。同时,卡门对融合的艺术风格也感兴趣。因此,15年前她开始做把传统服装跟军装混合起来的素描。


    这次呢,主办者也希望卡门提供这类的艺术观点,就是改造罗马尼亚民间服装,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把它的精神表达出来。于是叫做《FUTURE FOLK》计划诞生了。那么,更新在于这个挑战:在使用高科技纺织品、工业服装材料的条件下继续保持传统设计的形式和精神。卡门还说,另外一个更新的因素是毛笔绘画取代了缝线。然后呢,透过一定的技术过程,被画出来的彩线变成了一种2维浮雕,结果十分奇妙 !


    如果听众朋友们对卡门的艺术感兴趣的话,请浏览她的网页:


    www.carmenemanuelapopa.com



    各位听友们,希望您继续对我主持的节目感兴趣,同时希望大家每周日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

  • 2019年6月7日

    2019年6月7日

    据罗马尼亚贸易部5月16日公布,罗马尼亚16家食品工业领域的企业参加了从5月16日到19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亚洲规模最大的食品博览会(SIAL)。来自罗马尼亚的企业是在两个“海岛式的展厅里展出了商品,总面积为180平方米。



    来自 65个国家的 4300家企业参加了本届博览会,共有 11多万专业参观者;博览会包括 17所展览厅,总面积近 20万平方米。


    我国以“罗马尼亚 – 欧洲的绿园的标题参加此次博览会,来自罗马尼亚的16家企业包括:Agrosemcu、 Albrau Prod、Artesans Del Sucre、Cosm-Fan Carmangerie、Croco、Doripesco Prod、Germino、 Grande Dolceria、Kalpo、Natural、Monceanu Inocasings、Passage Food、Prutul、 Romaqua Group、Scandia Food以及Tual Fast Chance 98。



    罗马尼亚企业代表团得到了我国贸易部及其他协会的支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博览会,目的是我国食品领域的商品能够打入中国市场。有关部门为此提供了近30万欧元。



    据中国驻罗大使馆向罗马尼亚报社Agerpres 5月底发布的通报,为了庆祝罗 – 中建交70周年暨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15周年而举办的系列活动以一百名罗中大学生的聚会拉开了帷幕。据该消息来源,“未来之星·香港少年交流团与若干政党的代表、奥运冠军、登波维察县(Dâmboviţa)红十字组织的志愿学生、孔子学院的师生以及在罗马尼亚留学的中国学生举行了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中国驻罗大使姜瑜女士、奥林匹克及体育委员会的代表、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校长白罗米教授以及外交部的代表。



    姜瑜大使向年轻人表示,他们今年有机会参加一次对罗 – 中两国关系具有双重意义的庆祝活动,并强调说,这同时是一次在对罗 -中两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罗马尼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职务时举行的典礼。中国大使强调说,此次庆祝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并表示“年轻一代是我们的历史遗产。



    在罗 – 中两国历届领导人和生活各个领域的人士的努力下,罗 -中两国友好关系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在两国人民之间营造了互尊互信的气氛和深刻的友谊关系。这是双方共同分享,并值得珍惜的财富。大家都希望两国的年轻人将会继承这个传统的友谊关系、对罗 -中两国友谊关系积极做出贡献,促进两国人民心相近、使两国之间的友谊关系能够继续世代相传,并使两国关系继续发展下去。



    姜瑜大使强调说,罗 – 中两国目前都处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敏感阶段,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大使还补充说,香港的青年到世界各地积极活动,进行国际交流,这也就是对国际外交活动的一种参与和贡献。


    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媒体集团总编辑Li Dahong 表示,此次访问的目的是帮助香港年轻人加深他们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传统友谊关系和在《一带一路》计划和《17加1》合作项目中的了解。


    (逸雪翻译)



    在今天的节目结束前还有一条文化领域的新闻:从6月1日到30日,罗马尼亚驻北京文化中心、罗马尼亚ArtSociety文化基金会以及中国浙江全山石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一次献给罗马尼亚著名画家科尔内留·巴巴Corneliu Baba(1906-1997)的大规模的巡展。

  • 2019年5月31日: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第三部)

    2019年5月31日: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第三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大家收听我们每周五播送的《友谊纽带》专题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播报有关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的汉语教学的报道。



    在上期节目时间里我们介绍了赵紫薇老师,她介绍参加汉语课程的学生时说,他们大部分是曾经在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读书的学生,还有一些本土居民。他们是热爱汉语,而且是对中国文化比较好奇的人。



    那么,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听一听学生们介绍自己……


    “我叫拉莫纳·叫特里夫(Trif Ramona),我学习汉语已经 5年了。拉莫纳坦白说,她本来希望能够学习日语。其实她同时学习汉语和日语;学习汉语可以帮助她更好的学会在日文里使用的汉字。



    “尊敬的听众,大家好!我叫弗罗丽纳·曼(Florina Man),我是导游。我学习汉语已经 3年了,而我特别喜欢!我为什么学习呢?因为我对亚洲特别感兴趣,但我主要喜欢中国文化。我也对学习外语感兴趣。 弗罗丽纳还没有去中国,但她希望明年将能够去。在采访她结束时,弗罗丽纳还祝福大家: “祝大家身体健康,完事如意!。



    下面还有两位学生……


    “大家好!我叫亚历山大(Alexandru),我是从一开始就参加这个课程,就是5年前。我来这里是因为我是个好奇的人,我要学习很多东西。 亚历山大曾发现在报纸上有一个公告,就是关于学习汉语的机会。他说,他会继续参加这个课程。他去过中国,看过北京、上海和杭州。



    “大家好!我是玛利亚(Maria),我喜欢汉语,我是学生。。玛利亚也是阿尔巴-尤利亚市民,她年龄 32岁。玛利亚在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学习汉语近5年了。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对历史学感兴趣,她也喜欢远东国家的文化。她去年也参加了在北京和上海举跟上海举行的夏令营,一共待了两个星期。



    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有没有创立汉语专业的前景呢?国际部主任彼得卢-斯特凡·约内斯库(Petru Ştefan Ionescu)教授说,学校希望未来在语言学系的框架内创立一个新的专业,就是汉语-英语专业。他还说,今年达到了有70名学生注册的程度,而且学校打算把课程扩展。不过,下一个阶段是在这里设立孔子课堂。我们也祝阿尔巴-尤利亚的朋友们这个梦想会实现。



    各位听众朋友们,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您收听的是关于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的报道, 今天播送了第三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 2019年5月24日: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第二部)

    2019年5月24日: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第二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本栏目的内容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同时,也是关于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或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是别的大学独立地或同《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跟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播送有关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的汉语教学的报道,下面请大家收听对赵紫薇老师的访谈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们,欢迎大家下周五继续收听关于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报道。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 2018年5月17日: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第一部)

    2018年5月17日: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汉语教学(第一部)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


    我们每周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众所周知,《友谊纽带》栏目的内容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同时,也是关于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或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是别的大学独立地或同《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跟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将播报对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的国际部主任彼得卢-斯特凡·约内斯库(Petru Ştefan Ionescu)教授的采访。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访谈内容:




    记者问:请您介绍大学和汉语课程。




    约内斯库主任: 大家好!阿尔巴-尤利亚市的《1918121日》大学是1991年成立的,是一所综合大学。我校里有 5个系,第一个并最早的就是《历史与语言学》系,还有《东正教神学》系。几年前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在那儿上学。还有经济学系、法律与社会学系以及理科与工程学系。各系框架内有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




    那么,从2013年起,通过中国驻罗马尼亚的大使馆的帮助我们每年也有一位汉语讲师。有一年,我们有两位汉语讲师。就是,我们是从 2013年起组织汉语课程,感兴趣并注册的人每年都很多。今年达到了有70名学生注册的程度,而且我们打算扩展,因为我们同布拉索夫孔子学院的代表合作(我们是在这个机构的主持下进行活动的)。在同他们进行讨论后,我们决定尽可能多地扩展这个合作,就是提高学生数目。这样可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孔子课堂。




    问:有没有创立汉语专业的希望和前景?




    是,我们计划在未来,但不能是眼前的未来(也不是很久以后),在语言学系的框架内创立一个新的专业:汉语-英语专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孔子学院的支持。




    问:关于同中国方面的合作跟互访的状况如何?




    关于双方学术交流及互访,我们可以提到这个情况:我们正在同北京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关系,我们在 《ERASMUS》项目的框架内作为伙伴。我们双方在近3年来进行了学术领域的交流。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同事去了中国,北京农业大学的贵宾也来了这里。这个合作继续下去,每年进行新的
    ERASMUS》项目,此外我们还打算同别的中国大学发展伙伴关系。北京农业大学已经帮助我们同他们的伙伴,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联系并建立伙伴关系。因而目前
    3所大学计划启动共同的研究合作项目。




    问:在访谈结束前,请您介绍今年要在上海参加什么样的活动?




    对,我们收到了一个有关今年9月参加活动的邀请,来自罗马尼亚驻上海总领事馆。这个倡议是在欧盟成员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会议时被提出的,目的是
    20199月份在上海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一个活动,为了讨论学术交流的机会,譬如交换员工和学生,就是在欧盟国家或在中国留学的机会。我们今年将参加那个教育博览会,我们希望这样可以同中国的大学和文化学院发展新的联系及伙伴关系。


    记者:非常感谢,祝您们成功!




    各位听众朋友们,欢迎大家下周五继续收听关于阿尔巴-尤利亚大学的报道。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